【斜槓】翻譯圈吵什麼

克里斯夫人
By -
0

最近在FB翻譯與譯者社團裡一則貼文引爆了少見的討論熱度。

一位出版社編輯(應該是X邦)徵求有雙專業的翻譯,英翻中,但是是以「中文字」計價 0.6元。

起初我看到0.6這個價格以為是以「英文」 計價,價格差不多合理,也就沒多理會,隔幾天嗆人的譯者(簡稱A)自己又PO了一篇文,以交期計算稿費認為月薪僅23k左右表示根本「看不起專業」,稱PO文的編輯是「小強」,見以下截圖:

一直到 A 回文嗆聲我才發現,原來是以「中文字」計價。

支持A的多半是在國外接案的譯者,認為價格太離譜,也有一些人表示罵人不對,但是支持A這樣的行為,價格要自己爭取和創造,台灣譯者低薪自己奴出來的。

另一方面也有人跳出來說,台灣出版業的行情就是這樣,案主不是不願意付,而是根本付不起那麼高的費率,一字六元是只有專利翻譯才可能有的價格,大家都是混一口飯吃,你覺得太便宜可以不要接,沒有人逼你接。

(這點本人可以佐證,因為之前待的事務所開給客戶的價碼就是開一字五元,問題是實際給到譯者的價格根本少於五元很多)

此後A跳出來PO了一篇文解釋嗆聲的原因(見下圖):

更也有人指出A的邏輯矛盾,如果交期訂在下週,豈不是變成一件單價超高的案子:

Anyway, 這篇貼文引出很多圍觀譯者討論起翻譯書籍的薪水

我被這樣低廉的價格嚇到無從思考該支持哪一方,狂吃手手。

我的天啊翻譯書籍是這麼廉價的事情嗎?譯者吃什麼!喝露水?還是用愛發電?

還好我已經引退了!!!(???)

我自認很喜歡文字,很喜歡閱讀,也喜歡翻譯。打字速度還有軟體使用的熟練程度可以說得上是 computer literate.

儘管如此,我無法否認如果不是自己熱愛的領域,翻譯的時候還是會職業倦怠,上次翻資優數學的幾何教材時真的翻到我快吐血,沒有工具的情況下,重複的字詞要必須重複打,我覺得前前後後 Figure 這個字可能打了至少有快一萬次吧。

最近看了一本書叫「發現你的天職」,我覺得很受用,之後應該有時間可以寫一篇閱讀心得。

裡面提到「喜歡棒球,所以從事跟棒球相關的職業」是不對的,以及「英文好不代表英文是擅長的事」

很多人分不清興趣、喜好、擅長的事、價值觀,這幾個項目的差別,只是依照社會還有父母的期待去選擇職業,因此永遠都找不到自己喜歡的工作,即使剛開始喜歡這份工作,很快就會倦怠,賺再多的錢也不會覺得滿足。

在選擇職業時應該要思考:自己不經思考就很擅長的事情是什麼,以及自己無論如何也沒辦法喜歡的事情是什麼?

看完這本書,我才意識到,啊,我應該是喜歡翻譯可是我討厭翻譯重複的東西,如果可以把一直翻譯重複的東西這樣的性質去除,我想我還是可以從事翻譯,這樣看下來…

我應該是適合翻譯書籍的!!!!

….但是看到這樣子萎靡的生態,還是那一句

先不要!!!!

我把這件事情跟太太分享,問她怎麼樣會比較好?

她說:可以理解出版社的難處,還有譯者低薪的事實。我覺得在談合約時,譯者可以和出版社談好先用較低的費率,如果書籍賣超過X本,可以要求一定比例的分潤。

對欸,怎麼都沒有人提出這樣的想法!

(可能實際執行面上還是有困難吧,而且很多人光看合約就怕,做為乙方,根本不敢談這麼多條件)

我認為價格拉低這件事情,最核心的關鍵仍然在於:台灣人不重視文字的品質。

那些高費率的翻譯產業,比如專利、科技業、合約、醫學等等,更精確來說應該叫做本地化(localization),跟一般人認知的翻譯差很多,好比 create 這個字,在軟體中文化的領域,台灣大部分的企業會喜歡翻成「建立」但是同樣的字在中國,就會翻成「創建」。

那翻成創建到底有沒有錯呢?很抱歉就是錯的!客戶覺得不ok就是不ok,insight 到底是「洞見」還是「洞察」?客戶說得算!

簡單來說,本地化和翻譯最大的區別在於譯者的能動性(Agency) 很大程度上被機器翻譯還有跨國企業為求詞彙一致性而弱化了。

譯者已經被弱化情況下,碰上喜歡便宜又大碗的老闆心態,自然而然形成惡性循環,因此我認為經濟無虞的情況下,不宜過於拉低價格,(對我來說英翻中最低就是0.8元)至於敢收高費率的譯者,那是他的本事,我也不會覺得這樣子很不自量力或者很自負,然而,對無辜的編輯叫囂其實無助於遏止這樣的陋習,有需求就有供給,是不變的定律啊。

最近這幾年時常覺得是不是喜歡文字天生就沒飯吃,是不是理科不好,注定窮忙一輩子,難道我當年真的應該放棄文組前面的大學去念理科中後段的大學嗎…唉

本文初次發表於matters,二次修改後發表至此

張貼留言

0留言

張貼留言 (0)